山东烟台等地推广运用的平菇双排菌墙垒土高产技术,使该市的平菇生产的效率由几年前的100%~120%提高到200%以上,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跟着小编看技术要点。
双排菌墙垒土栽培技术要点
一、选好栽培场地
菇农可以根据条件选择大弱、中橱、小棚、日光温室等各种保护地设施栽培平菇,尤其是利用日光温室生产平菇具有保温好,管理方便,出菇快,生育期长,产量高等特点。
二、制好栽培料
选无虫、无霉变的新鲜棉籽壳,暴晒2~3天,拌料时再按棉籽壳干重加石灰1%~2%,磷肥2%~3%,无公害农药1%。料水比为1﹕1.5。
料拌匀后堆积成高1~1.5米,宽0.8~1米,长不限的料堆,在堆中间纵横用木棒穿孔数个,覆盖塑料薄膜发酵。当料温升到60℃时翻堆,复堆后料温再次达到60℃时发酵即告结束。
三、装好接种发菌袋
用20~25厘米×34~36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分5层接种,两头各1层菌种,中间均匀她分3层菌种。接种量为干料重的10%。用皮筋封口,推在棚室中发菌,室温控制在10℃~25℃,温度过高时可通过放风或增加棚室草帘覆盖等措施来调节,一般10~20天可发满菌。
四、制好双排菌墙
菌丝发满袋后,用刀子纵向划3个长方形的口子,每个口子长10~12厘米,宽度在3~5厘米。划口子时不要把菌丝划到。
双排菌袋摆好1层覆盖1~2厘米的土,再摆第二层菌袋,再填土、覆盖土。如此摆放6~8层,最上面两层覆8~10厘米厚的土做成槽式。在双排菌墙中间填土处,依次打3~4个0.5米深的洞,便于出菇期灌水。两头开口的菌袋,一端向菌墙内一端朝菌墙外。按照此法可再做第二道菌墙、第三道菌城等。在菌墙与菌场之间要留60~80厘米的人行道,便于进行管理操作。
在菌墙中间填充的土壤,一般选挖无污染的地表以下10厘米左右的壤土或者菜田肥土,摊在水泥面或者塑料薄膜上暴晒或用无公害药剂杀菌、杀虫,可以用薄膜覆盖密闷数小时;不能用水搅拌,以免土粒机构破坏。封口泥宜采用无肥料残留的贫瘠土并用石灰水搅拌。
五、出菇期管理
现蕾前通过放风来调节棚内的退、湿度,主要是加大昼夜温差,刺激子实体形成。现蕾后白天温度控制在15℃~20℃,夜间10℃-15℃,通过向菌墙洞中灌水和地面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85%。
出菇后的子实体分布在双排菌墙的两侧,可根据情况喷洒0.5%的尿素液或在菌墙打洞处灌营养液,起到追肥保湿的双重作用。
一般半个月左右就可以采头潮菇,生物效率不低于100%。头潮菇采收后继续进行出菇管理。菌袋外侧出菇而内侧菌丝则伸入土中吸收营养物质,可继续采收6~7潮菇,较一般栽培生育期延长2个月左右,总生物效率可达2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