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菌块管理:此阶段着重抓好菌块的转色,保温、保湿、浸水处理和适时采收。压块后,一般经10天左右,菌块开始转色,并逐渐形成褐色菌被。菌被形成的快慢和转色的深浅。同压块时的菌龄长短,温度高低,水分多少、光线强弱、通气量多少以及培养基成分比例都有密切关系。一般地说:菌令长,转色快,菌令短,转色慢;气候适宜菌丝生长时,转色快,低温时,转色慢;光线充足时,转色深,光线不足时,转色慢而浅:适当通气可促进菌砖转色,因此,在这一时期,控制室温(25°C左右),水分管理(在压块时予以调节)、通气量控制(掀覆盖薄膜来控制),这三个方面很重要,对促进菌被早形成、抗杂菌和提高子实体产量有很大关系。当作块放架后,经8个星期左右培养的香菇菌块的特点是:菌丝愈合到小菇出现,此时一般不宜掀动薄膜,以利菌丝充分愈合,并逐渐可见菌块表面形成一层白色而又稍后转为褐色的菌丝(菌被),当发现表面菌丝发白,并伴有黄色水珠时,说明菌丝出现徒长现象。
这时应立即掀动薄膜,换气降温,使室温保持在25°C左右。当发现薄膜里有红色积水,必须立即擦干,且勿移动菌块,以免积水渗入,增加湿度而形成厚菌皮,影响出菇。当小菇蕾大量形成并长到黄豆大小时,便可翻动菌块,抬高覆盖薄膜20厘米左右,以通气、保温、保湿(空气相对湿度98%左右),促使菇蕾生长。当第一批菇出完后,通风换气4小时,结合擦洗塑料膜,将菌块上的残留菇脚挖除,又重新覆盖薄膜,约一星期左右,将薄膜放低,加强湿度并尽量造成菇房目夜温差10°C以上,以促使二茬菇的形成,显蕾后又升高薄膜,一般采收一、二茬菇后,菌块水分丧失较多,菌块变干变轻,可采用室内菌块喷浇水分,以弥补菌块缺水,促使菌丝生长而继续出菇。或者是当第一、二茬菇收完之后,让菌块经半个月的休养恢复,然后再将菌块放入水中浸泡14小时,具体应视菌块菌被薄厚、菌块缺水程度而定,一般每平方尺菌块要比浸水前增产521市斤,将菌块捞出,余水控干后,重新上架进行管理,采用此法处理的菌块,子实体可成批出现,管理也很简单,在菌块生长子实体多次时,菌块养分大部分消耗枯竭,色泽变浅,重量变轻,质地变松软,这时可采取喷施适量碳氮比的营养液,让菌块吸收,可以增加子实体的收获量。
二、双孢蘑菇栽培管理:
双孢菇是以禾本科作物秸秆和粪肥为主要营养来源,栽培时,应备好无霉变干燥的稻草或麦草以及牛、马、猪粪,其配方见第三节“代料培养基组成”。
1、堆料的预处理:先将草切成5寸长,用水充分浸透,含水量为60%左右,将粪肥打碎拌湿,手握粪指缝有水渗出而不滴下为宜,用手将草把扭曲,能见到水渗出即可。
2、培养料堆制:选择地面平整,距水源近的场地,先在地面上铺一层20厘米厚的草料,堆宽1.5米左右,长度不限,应视料多少而定,然后给草上面撒一层约8厘米厚的湿马粪,尽量做到铺撒均匀,以盖住草为准,以后则按此方法逐层堆积,待堆积至1.5公尺时,对堆的四边略加修正,使堆角圆,上下垂直,以利边料腐熟,顶呈半圆形,以利泻水,最后顶部盖草为被,雨天可盖塑料薄膜,防止雨水渗漏。
3、翻堆:堆料8天,堆内产生发酵热,料温可达到70°C左右,8天后堆温开始下降,这时要及时翻堆,即把堆的上下左右齐翻一遍,把草料抖松然后搅拌均匀,使料发酵一致。若料干燥,应适当补水,如果粪草颜色发蓝黑色,说明料中水分过多,可将料摊开晾一晾,使水分蒸发一些,然后再堆起来,这次翻堆时,要均匀的拌入石膏粉或骨粉(用量的一半),边撒、边拌和边堆制。经第一次翻堆后的8天,堆温又升高至75°C左右,再经3天堆温开始下降,便可进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余的一半石膏或骨粉(有的分别两次加入磷肥尿素等也可),又经5天后再进行第三次翻堆(注意调好水分,勿使料发干)从发酵开始至翻堆结束,需经过25天以上,视材料腐熟程度,增减翻堆次数,堆制发酵料的程度是料成黄褐色,无臭味,草一拉即断,生熟适宜,捏得拢,抖得散,含水量60%左右。(来源:小弟爱途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