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木耳大棚立体挂袋前期准备
1、大棚搭建与消毒
搭建好棚架后,在棚内地面铺 1 层厚 6 cm 的新砖。在立体挂袋前,用 10% 浓度的火碱上清液,将大棚内部地面、四周及棚上的塑料布喷雾消毒 1 次。
2、挂袋设施准备
在消毒后挂袋大棚上方每根螺纹钢上,每隔 20~25 cm的地方按品字形系紧两根细尼龙丝绳,底部绳头打成活结,或者每隔 40cm 处直接挂上钢丝套串备用,每串挂袋底部离地面距离 15~20 cm。同时在地面每根钢筋上分别到两头绑好双股尼龙丝绳备用。
二、栽培管理技术
1、菌丝复壮与菌袋消毒
夜间平均气温在 -5~10 ℃时,结合人工快速增温,待温度达到 10 ℃后,菌袋开始进棚,使运输时袋料受伤的菌丝体重新愈合复壮,菌丝长满袋后增加 3~5 天光照,以诱导木耳子实体形成。当料袋上出现棕色米粒状耳基时,将手提料袋放入 0.2%的多菌灵或 0.1%的高锰酸钾溶液中进行表面消毒。
2、菌袋打孔
当大棚温度达到 15 ℃时、菌袋表面菌丝全部变白后,可将菌袋开口育耳。选小孔打眼出耳技术,购买小孔打眼机时要重视割口刀头质量,小孔割口机选择 16 排,刀头与刀头之间距离以 2 cm 为宜。在料袋上打孔开出“V”字形耳孔,深度为 0.8~1cm ,孔口长度为 1 cm ,孔与孔间距 5~6 cm,每个料袋上开 6~9 个孔。
3、菌袋悬挂
开孔后料袋悬挂在耳架上,袋与袋间距 10~15 cm,随割口随挂袋。首先在挂袋绳上套入 7~8个塑料环,并用细铁丝钩住掐好,把已割口的菌袋袋口朝下,左右夹在两根尼龙丝绳的最底部,摘下 1 个塑料环紧靠袋底,既可挂第1 袋,第 2 袋继续袋口朝下并紧靠第 1 个塑料环,再摘下 1 个塑料环紧靠袋底,之后按照以上步骤直到挂完 1 串为止。每挂完 1 串后,把最底部的菌袋放入事先绑好在钢筋上的双股尼龙丝绳中,等每趟菌袋挂完后,每隔 1 m 用细铁丝钩掐紧菌袋。挂袋时密度不宜过大,中后期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出现流耳、烂耳。一般用尼龙丝绳立体挂袋每根可挂 7~8 袋,用“山”字形钢丝套串直立插入挂袋,每串可挂 14~16 袋,挂袋时行与行之间应按“品”字形进行,袋与袋之间距离10~15 cm 为宜,不能少于 10 cm,行与行之间距离不能少于 28 cm。
4、育耳措施
大棚的宽度易窄、袋与袋、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宜稀,棚内既有温度,又有足够湿度、光照、氧气,才能使原基形成的快而整齐。育耳期间棚内只有温度,会导致育耳慢。菌袋挂完后,为愈合割口时受伤害的菌丝体,5 天内禁止喷水和通风换气,待割口处菌丝封口变白后,再提高湿度。大约5天后用洁净的井水浸透全部铺砖,结合棚内湿度每天喷雾 2~3 次,每次喷雾2~5 分钟。喷雾时可每天结合温度高低通风换气1~2 次,每次 15~20 分钟,棚内湿度 80% 为最佳。棚内白天温度保持在 20~24 ℃,夜间温度可下降到 6~10 ℃,棚内地面铺砖中饱和的水分,每隔4天排放棚外 1 次,同时在挂袋地面铺一层纱网收集落地的木耳,以保持干净卫生。
5、中后期管理
中后管理期间应形成一个干、湿交替式环境,原基形成到耳芽长出袋外需 7 天,要保持地面 5 cm 内水分饱和, 根据实际喷水 3~5 次,每次喷水 15~20 分钟,使棚内湿度在 85% 以上。当耳芽直径达到 0.5 cm 时,白天棚内温度在 22 ℃以上时,加强通风换气,覆盖遮阳网,当幼耳整齐、逐渐增大时,停止浇水,打开所有遮阳物。待菌袋全部打孔后,根据情况而定使菌袋暴晒3~4 天,菌丝体重新愈合后再开始喷水。当白天温度达到 25 ℃时,大棚四周和棚顶的塑料膜、遮阳网全部打开并加长夜间喷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