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一种名贵食药用菌,它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该品种市场需求量较大,市场行情较好,一般每斤能卖几百上千不等,下面就重点介绍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管理要点,供菇农们参考。
一、栽种准备
1、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土质疏松,靠近水源,排水良好,附近无大规模的牲畜养殖的田地,通常农作物生长良好的田地均适宜。
2、搭建遮阳棚。一般使用直径2-2.5厘米的轻钢管搭建人字形拱棚。一个拱棚占地面积以400-800平方米为宜。棚宽6-8米,中间高2.5米,两边高1.5米,长60-90米,并有遮阳网覆盖拱棚。沿着棚顶层和两侧的加固横管走向,安装耐高压水管和雾化喷头,以便水分管理,但具体要根据水压和雾化面积确定安装密度。
3、整地。首先将田间清理干净,翻耕前每亩撒50-75千克生石灰,以杀灭土壤中杂菌害虫。如果地块长时间未耕作,要适当增加石灰用量,可控制在75-100千克左右。然后,深耕地块,耕作深度保持在25-30厘米。最后,按照行距0.8-1.5米进行开沟,沟宽保持在0.2-0.3米,够深0.2-0.25米,以便排水、人员行走。
二、栽种要点
1、菌种处理。先将羊肚菌菌种剥去袋膜,捏碎至直径1.0-1.5厘米大小的菌种块,然后使用0.1%-0.5%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拌匀,预湿至含水量65%-70%。
2、播种。将预湿好的菌种,按照每亩干重150千克撒播于整理好的地块上,然后用钉耙对地块进行抖土10-15厘米,使菌种和土壤均匀混合,确保菌种被土覆盖。
3、覆膜。播种完成后,按照行宽将黑色农用厚地膜或者草帘覆盖在地块上,两边每隔30厘米压一个土块,以保温保湿通气。
4、发菌管理。
(1)温度。羊肚菌菌丝在10-25℃能正常生长,但最适宜的温度在16-18℃。一般来说,温度超过25℃,菌丝长速过快,因营养供给不足而造成菌丝纤细;温度低于10℃,菌丝的长速会降低。
(2)湿度。栽培羊肚菌,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15%-25%,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55%-60%。春季地温逐渐回升至6-10℃,将空气相对湿度提高至85%-95%,土壤含水量20%-30%。
(3)除草。发菌期间要随时留意杂草,播种后3-4周内待杂草长齐后将其清除干净,保证在羊肚菌原基分化前半个月棚内无杂草。如果杂草在出菇期间大量发生,杂草将与羊肚菌争光照,不利羊肚菌正常生长发育,影响羊肚菌产量和品质。
(4)补充养分。播种后28天左右,菌丝长透土层,土面形成大量白色霜状物时,表明羊肚菌菌丝生长成熟,充分产生了分生孢子,此时要添加外源营养袋,促使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
具体操作为:在外源营养袋侧边划,划口边朝下扣在已经长满菌丝的厢面上,再将地膜拉回覆盖好,每亩需1800-2000袋。羊肚菌菌丝直接接触外源营养袋中的培养料,慢慢长进袋内,吸收转化袋内的营养成分,并向土层内的菌丝传送、储存,供给后期出菇的营养需求。
在出菇前20天撤去地膜,然后撤走外源营养袋,完成撤膜撤袋。
(5)催菇。次年2月底至3月上旬温度回升到4-8℃时开始催菇,使其转向生殖生长。催菇的主要措施有营养、水分、温度、湿度、光照等刺激。比如,营养刺激,是在出菇前15-25天移除外源营养袋;水分刺激,是采用微喷或微灌进行补水,使地面完全湿透,必要时可持续2-3遍,随后及时排走积水。
三、出菇管理要点
地温8-12℃是羊肚菌最佳出菇温度。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羊肚菌原基持续分化形成顶部黑色、下部灰白色的针状子实体。羊肚菌原基发生后,根据气候变化,在严寒来临前避免出菇或加快原基发育至幼菇。小面积的栽培可以加盖稻草或塑料薄膜,以起到防寒作用。
羊肚菌原基发育后期至幼菇形成阶段,要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5%-95%。当幼菇长至1.5-3厘米时,土壤含水量降至18%-25%,提高棚温加快幼菇成熟。从幼菇到成菇的快速生长阶段,要保持12-16℃低温,空气相对湿度80%-90%,土壤含水量20%-25%,加快棚内空气流通速度,以促进羊肚菌的快速生长发育。在子囊果成熟阶段,空气相对湿度降至70%-85%,降低土壤含水量,加快空气流通速度。在10℃以上温度条件下,一般7-12天羊肚菌成熟。
四、采收
当羊肚菌的子囊果不再增大,肉质厚实,有弹性,有浓郁的香味时,即为成熟。成熟的羊肚菌需及时采摘,若不及时采摘,极易造成羊肚菌过熟,菇肉变薄,菇香减弱,商品质量下降。
在采摘时,要求手干净,用锋利的小刀在菌柄近地面,沿水平方向切割,并将黏附在菇柄下面的泥土或杂物削掉,避免沾染在菌伞、菌柄上。以上就是羊肚菌栽种管理要点。(来源:农技小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