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菇管理
1、温度。加大温差,刺激出菇。平菇属变温结实菌,加大温差利于出菇。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拉大昼夜温差6~10℃,以刺激出菇。低温季节,白天注意增温保温,夜间加强通风降温。气温高于20℃以上时,可采用加强通风和进行喷水降温的方法,以增加温差,刺激出菇。
2、湿度。出菇场地要经常喷水,使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在料面出现菇蕾后,要特别注意进行喷水。喷水注意向空间和地面上喷,严禁直接向菇蕾上面喷。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可以少喷、细喷、勤喷雾状水,补足需水量,以利于子实体生长。在采收1~2潮菇后,菌袋水分大大下降,要及时补水。
3、通风换气。低温季节,1天1次,每次30分钟,一般在中午喷水后进行;气温高时,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多在早晚进行,切忌高湿不透气。通风换气必须要缓慢进行。
4、光线。散射光可诱导早出菇、多出菇;黑暗不出菇;光照不足,出菇少,柄长、盖小、色淡、畸形。一般以菇棚内“七分阴三分阳”为宜。
二、再出菇管理
收获完第一、二批菇后,要补充水分与营养,方法是将出过菇的菌袋,压在水中浸泡12~20小时,然后取出进行再出菇管理。
1、垒菌墙出菇
(1)营养土。营养土一般选用地表10厘米以下的肥沃土,用5%石灰水、0.2%多菌灵,喷入土中。再用部分处理过的土加0.5%~0.8%磷酸二氢钾、1%草木灰、0.4%尿素、2%左右的新碎麦草以及0.02%的高锰酸钾搅拌成营养泥备用。
(2)垒菌墙。垒菌墙时,先将出菇的菌袋脱膜,脱去3/4后,中间空隙用土填充,两端缝隙用营养泥封实,有菌膜的一头朝外。按一层营养泥一层菌袋的顺序依次垒6~8层。顶部用泥修成中间深10厘米的补水槽,后用直径2厘米的棍棒从水槽中间每隔20厘米,向下扎30~50厘米的孔洞,以利通气和排灌保湿。菌墙垒好后,重浇一次水。
菌墙垒完3~5天后,解开袋口。注意温度、湿度和通风。每采收一茬菇,向水槽添加一次营养液(蔗糖1%、尿素0.4%、磷酸二氢钾0.2%、硫酸镁0.1%、多菌灵0.1%、草木灰1.5%、三十烷醇11毫克/升、味精0.01%、水95%)。
2、覆土出菇
在菇棚内开沟整畦,挖宽1米、深20~30厘米、长度不限的沟畦,畦与畦间留50厘米的人行道。将出过2潮菇的菌棒两头料面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截成两段,竖直排放在沟畦内,然后用肥沃土填充菌棒间的缝隙,并盖于菌棒表面0.5~1厘米厚。覆土后,向畦内浇水,水量以足以浸透菌棒,但不致使菌棒上浮为宜。在出菇适宜条件下,约7天左右就可现蕾,再按出菇管理要求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