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丝经过50-60天的培养,理成熟后转入野外菇棚袋覆土。一般排袋覆土一个月后即可长出子实体。这个阶段管理性很强,稍有失控就长不出子实体。朱斗锡(2008)在《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一文中介绍了他们1992年成功之后,直至1998年,这期间成功与失败相伴。也就是说第一年能出菇,第二年使用同样方法和菌种又不出菇,即使在一块地里栽培,有的地方出得很好,有些地方一朵未出。全国数家生产单位,10多年来羊肚菌栽培,均以出菇不稳定而告牌,直至2007年才基本攻破大田栽培的关键技术。
这里综合各地栽培试验,在出菇阶段管理技术,主要掌握以下关键。
(l)进棚排袋
排袋前消毒场地,畦床铺上3厘米厚的腐质土,拍平;然后可用10%石灰水喷洒畦面及四周环境,达列杀虫灭菌。将生理成熟菌袋或菌瓶搬进野外菇棚,摆放于毗床上,每平方米畦床可排17厘米X33厘米的菌袋40个。也可以把菌袋排放于箱筐内或盆中。由于搬动和排袋过程,菌丝表层受到一定挫伤,而且受震动后,袋(瓶)内菌丝有所断裂。因此,袋或瓶排场袋后,不要急于开口覆土,必须让其生养休息1-2天,使菌丝营养积累更加丰富;同时也使其适应大气候环境,为下一步长菇打好基础。
(2)开口覆土
是一项重要技术,菌袋排场后,进行斤口覆土工艺。袋装的,袋口扎绳解开,并拉开袋膜;瓶装的,揭开盖膜。然后在袋内或瓶内表层覆土3~5厘米厚。覆土材料最好是全腐殖质的沙壤土,或林地更新前烧山的火烧土。有的栽培者采取菌袋脱膜后,把菌筒排放于畦床上,然后覆土3-5厘米。无论是带袋覆土或是脱袋覆土之后,均要在覆土表面再盖2厘米竹叶或阔叶树落叶,起到覆土层的保湿和防止水土流失及防止雨淋土面板结。菇棚内温度控制在18℃左右,让菌丝复壮。
(3)造成微生物环境
羊肚菌排袋的同时,按每间隔5袋之间,摆放同规格大小、菌丝生理成熟的平菇菌种2袋,造成羊肚菌生长的微生物环境,这是长白山真菌研究所所长王绍余、丛桂芹的一个创举。
(4)变温催蓄
野外菇棚气温波动较大,控制办法可在畦床上每隔3米,插一条竹木跨畦,作为拱膜内棚;并罩上白色地膜,起到防雨保湿,控湿作用。覆土后人为创造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温差刺激条件。具体操作方法:白天把畦床罩膜盖好,夜间。时后揭开盖膜2-3小时,夜间温度低,人为制造昼夜温差10℃以上,连续2-3天,促使菌袋发生白色原基,并顺利形成菇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