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羊肚菌栽培条件及影响因素
1.1 羊肚菌栽培条件
羊肚菌属低温高湿性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5℃~15℃,土壤与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8℃~18℃,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
羊肚菌是腐生菌,又是土生菌,它的生长离不开土壤,羊肚菌菌丝形成子实体的一大特性是:必需借助长期存在于土壤中的一种能促进羊肚菌的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的助生菌,只有二者共生时才能出菇。中性或微碱性腐殖土、壤土、砂壤土均可生长,菌丝生长期需要暗光培养,子实体生长期需散射光照射,黑暗条件下子实体难以形成。因为菌丝和子实体生长都喜欢氧气,所以需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1.2 影响因素
在羊肚菌栽培中,起决定作用的八大因素是气候、菌种、土质、播种时间、温度、湿度、营养物质及栽培设施,各个因素相互独立、相互作用,且环环相扣,在栽培中只有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获得较高产量。
1.2.1 气候是第一决定因素
大自然的威力是令人敬畏的。无论怎样的栽培设施及栽培方式都必须以敬畏自然为前提。人为的控制能力和控制幅度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1.2.2 菌种
要选择抗病性强、抗高温性强的品种。
1.2.3 土质
腐殖土、壤土、砂壤土都能栽培,但以腐殖质含量较高砂壤土为佳,且必须是至少2年之内没有施用过除草剂的土壤。
1.2.4 播种时间
11月下旬,待10 d内日平均气温降至15℃以下时播种,不能过早或过晚。过早地温尚高,容易感染杂菌;过晚地温较低,羊肚菌菌丝萌发生长较慢,菌丝生长期内积温缓慢,生育期延长,至清明节不能正常成熟采收。进入4月后,气温地温上升较快,温湿度较难控制,会导致对羊肚菌生长不利。
1.2.5 温湿度
整个生长期内,主要管理措施是降温和保湿。特殊情况下,雪后、雨后需要排水排湿。
1.2.6 营养物质
营养物质指土壤内营养物质的含量与质量、营养袋的质量与数量。
1.2.7 栽培设施
包括温室、暖棚、林下简易拱棚及棚内增湿设施等。
2. 羊肚菌高产稳产栽培关键技术
2.1 播前准备
2.1.1 大棚搭建
大棚南北走向为宜,棚上覆盖黑色遮阳网+白色塑料膜,大棚两端开门,以利行走和通风。具体情况需视当地条件而定,可用温室、暖棚或林下简易拱棚等。
棚内配备微喷设施最好,春天光线强烈气温升高时,撤去棚外白色塑料膜,只留黑色遮阳网,以利通风降温。
2.1.2 土壤处理
每0.067 hm2土地均匀撒施生石灰50~100 kg,以杀灭蜗牛、跳虫等害虫,并预防杂菌生长。
2.1.3 整地
砂壤土地最好。旋耕土地25 cm深,之后整成宽度适宜的小畦,畦宽以方便操作为宜。可视土壤肥力情况,适当补充基料,基料以充分蒸熟灭菌的玉米粉、玉米芯、麸皮等物质为主。
2.2 播种
羊肚菌菌丝较耐低温,不耐高温,零下20℃冻不死,超过16℃不能正常生长。菌丝生长最适温5℃~15℃,杂菌则为20℃度,生产中可充分利用二者生长温差进行栽培。
11月下旬,待10 d内日平均气温降至15℃以下时进行播种。此时土壤温度较低,杂菌不活跃,但非常有利于羊肚菌菌丝生长。每0.067 hm2撒施菌种250 kg,2~3 cm深,搂平,然后浇水,待水没畦面之后,停止浇水。半月以后,等畦面上有零星菌丝出现时,进入菌丝生长期。
2.3 扣袋(营养袋的作用与排放)
随着羊肚菌菌丝的生长,逐渐布满土壤表面,此时需将营养袋划口并将划口向下均匀排放于畦面上,让菌丝向营养袋内生长,充分吸收利用袋内营养,充实羊肚菌菌丝,促进子实体生长提高产量,用营养袋1500 kg/0.067 hm2。
2.4 菌丝生长期管理要点
11月下旬至次年3月中下旬,约4个月菌丝生长期。
整个生长期管理要点:维持空气相对湿度70%,温度15℃以下,适当通风,以保证大棚内空气良好,满足菌丝生长对氧气的需求。一旦棚内温度升高,及时通风降温。
2.5 出菇期管理要点
3月下旬,待畦内菌丝生长成熟,有菇蕾出现时,进入出菇期管理。小菇出土后7 d左右成熟,整个采收期持续约15 d。此时,视土壤干燥程度,适当补水。
补水以微灌喷射为好,较易控制喷水量。土壤湿度及空气湿度以85%为宜,湿度过大时,幼菇易浸水而死,大菇菇面则易生病菌。气温以8℃~18℃为宜,温度高于22℃或剧烈的温差会造成幼菇死亡。若气温升至20℃时,应及时撤去大棚外层白色塑料膜,只留黑色遮阳网,以通风降温同时补充氧气。或畦上搭黑色小拱棚,以保证地面湿度和菇形完好。因羊肚菌子实体有较强的趋光性,应适当给与适量散射光照射,保证羊肚菌正常生长。
2.6 采收
不论菇体大小,八成熟时采收。此时菌柄由深灰色变为浅灰色或白色,菌盖网眼充分张开,由硬变软,菇盖饱满,外形美观,口感最佳。
采收时间选择在晴天或阴天,雨天不宜采收。采收时,一手拿刀,一手捏住菌柄,从菌柄根部挖出,尽量不碰菌盖。挖出后削去菇脚泥土,轻放于篮或筐内即可。
2.7 采后管理
利用食用菌菌丝在适宜温度下可不间断生长发育成子实体的特性,在第1次采收结束后,再次进入下潮菇的管理。此时,维持土壤、空气相对湿度70%;温度15℃以下,适当养菌,1周左右菇蕾出现,进入出菇期管理。视土壤、空气湿度等具体情况,利用微喷等设施调节空气湿度为85%,气温18℃以下,5~7 d幼菇成熟,可再次采收。
2.8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有杂菌及蜗牛、跳虫等。翻地前,每0.067 hm2撒施50~100 kg生石灰即可灭菌杀虫。